2011年1月3日星期一

电影《颐和园》

这个假期没出远门,在家看了不少片子。

看了《颐和园》,又看到不少评论,中坛陈默的这篇和我的感受最接近,转过来,和朋友们分享。(http://bbs.wenxuecity.com/rdzn/1458655.html)

ZT: 我看《颐和园》by 陈默


每个人对一件事情、一个作品的反应,和自己经历、性格紧密相连。可以迥然不同,但可能都有道理。分享、理解和尊重,是首要的。当然,心有灵犀的分享,更为可贵。


《颐和园》很显然不是大众票房电影。其中的64片段和情色成分,也挑战了一些观众的COMFORT ZONE,褒贬不一是很自然的。


这部片子,让我理解和喜欢;让我明白,那短短的一段日子,其实,烙在我的生活里,但,这没有什么不好。


【关于时代背景】


我不认为这部片子是为了“讨好”老外,真正有共鸣的,理应是经历了那个时代的我们。娄烨自己也是那段时期的学生,他把背景放在那个时候当然是有用意的。


片子并没有刻意渲染政治立场,不知为何触动那么多人的神经?即使在北美,没有任何“政府辖制”,好像还是有很多人自己“管”着自己。


影片中让我非常感动的一幕是:白天的游行片断;背景的主题歌“让所有的光芒都涌来”;晚上,周伟和余虹、李缇并肩走在安静的大街上,唱着《山楂树》。那时的我们,就是那么纯洁啊。觉得我们美好的愿望可以改写历史和生活。


我们,说到底,还是一群孩子。


可是,后来……黎明里和学长抱头痛哭,那样的绝望、愤懑;爱人被堵在外地,历经艰难后的相见,门开处,无助地泪眼相对;同窗在长安街上的经历……


心痛,而不愿想起;永远,也不会忘记。


【关于性爱】


这是争议较多的部分,很多人觉得余虹是个纵欲的人。


其实,她并不是无缘无故和人睡觉的“烂女”。她的日记(画外音),明白地说出了她的心路。她在很多时候用性表示自己强烈的心理感觉,那是她的一个突破口和方式。当然,她在里面的角色本来就不是邻家女孩的形象。


对很多年轻而又激情的人来说,动荡的环境,幻灭感和苦闷,会让更多的人在性中寻找解脱和宣泄。在很多作品或个人的文章中都看到过。我不是性和社会学专家,不敢说这是人性,但至少可以说,有一定的共性。


对有些女人来说,面对动荡的环境,或是相对复杂的情爱关系时(欲求不得,或者强烈到担心言语的无力,或者面对自己不爱但深爱自己的人,或者面临分离,等等),性爱确实可以胜过语言。性,不简单是交合和示好,也可以是宣泄和无言的交流。


很多人说当时的学校里不可能有那么宽松的环境。我是那个时代的学生,本科生宿舍人来人往,但研究生或进修生那里室友之间让房子之类的事情不是没有的。当然,作品总是会浓缩一些或夸大一些。


比如说余虹教东东自慰,也引发很多争议。没有任何同学教过我自慰,我也没有教过任何人。但我想让大家扪心问一下:在青春年少的时候,你真的不知道这个事情?也没有做过这个事情吗?如果有,你难道会说吗?我想,不会。不是吗?


我的意思是:性,那样一个个人的东西,很难有一定的模式。这是非常个人化的经历,任何人大概都无法、也不想去表达清楚。生活中每个人的性经历、性幻想是不会放到明面上说的。但文学艺术作品中会表达,表达的也许不是你个人的经历,不代表就是编的,也完全没有必要较真。


我看到的余虹,是一个试图用自己的身体表达情感,用身体去沟通的人。她也知道,她有时“跑过了头”。她对深爱的周伟并没有处理好 – 那样强烈,那样没有安全感(觉得会分手;闹着要分手;却又分不开),她是周伟爱着很累却又放不下的女人。余虹一直努力用日记梳理自己“错综的心愿、早熟的 感情”。她后来不是也说了吗, “为自己的浪漫付出了代价”。


但是,她真实。


【关于所有人后来的生活和爱情】


可是,再真实也真实不过生活。


余虹后来不是也努力吗,她知道自己“对眼前的一切漠然,注目永不可期的事物”,她想调整,她说服自己:“珍惜眼前的,还是对的。是爱情没有出现时对自己的安慰”。


她和吴刚在桥头照相的一幕不乏温馨。看得我微笑起来。但是,他们是不合适的,相信观众也不会期待他们在一起。


周伟和李缇,他们不可能有结果、他们纠结着朋友、爱人、伴侣的RELATIONSHIP。他们也一直在挣扎和困惑。聪慧而温柔的李缇,除了选择死,还能如何呢?


是,在我等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中,我们谁也不希望有这样纠葛的关系。很多人也说李缇的墓志铭说得太大了,有点拔高的感觉。


但我的理解是:在这样的纠葛中,李缇无法有心灵的安宁。无法追求真正的LOVE AND FREEDOM,无论是个人生活、还是多年前大环境的烙印,最终给她的是幻灭。这样一个外柔内刚的女孩子,最后必然选择那样一个惨烈的结果。而外表刚硬强 烈的余虹,却一点点地努力着,与生活妥协。很讽刺吗?也不是,生活,会教会我们功课。我们学习和“进步”的步伐常常自己都不可期。


从周伟身上,后来,更多的是无奈和顺应生活吧。这,也没有什么不好。


而戏份不多的若古,难道就真的那么“面”?其实,也不尽然。他选择了消失。他心里有什么,别人就不得而知了。


【关于海边的结尾】


周伟和余虹的重逢是意料之中的。


余虹出去买酒,再也没有回头。留下周伟独坐到天明。这也是意料中的。


我觉得这样很好,很有戏剧效果。总不能让他们再次床戏吧?青春已经翻页了。如果我是导演,我也会这样。


有一位写影评的同学说“最后的余虹,让我哭得一塌糊涂,她最终被生活吞没了。”


我理解她为什么哭。


可是,我在那时,想到余虹对吴刚说的一句话:”你有打火机,可是打不着。”


我想对余虹说的是:“现在,可以打着了,可是,你没有烟了。”


网友晓梦说:“我看完后只是想,青春是用来回忆的一叠照片,不要试图去找回什么。哪怕是无处安放。回去会葬送另一段生命。”此言极是。


这也是二十年后,父亲和儿子说起当年父母的故事,我说的一句话:“千帆过尽”。欣慰的是,我们的孩子,应该会有风调雨顺的日子。


“我爱你,世界。活着真好。能爱,真好。”竹七的话也是我的感受。就像影片中一样,最终,一切都回复秩序。我的学长、同窗、爱人、我自己,今天都过 着平安甚至富足的日子。那刺心但尘封的记忆,也只有在特定的日子,或是看到这样的影片,才会再次想起。但,这也没有什么不好,会让我对生活有更强的爱和 恋。


最后,我想说的是:这只是一部作品,不理解的人可以继续不理解,但至少可以看到,有些人有着不同的心路和生活方式,理解和喜欢她。至少,我们可以看到生活的多元,性爱的多元,这,也是好事。

(January 1, 2011)

5 条评论:

  1. 嗯,不错,终于发新贴了。新年新气象啊!
    你的感受还挺深刻。可惜我还没看过,要赶紧补课。

    回复删除
  2. 我好像很久以前就看过了,没什么印象居然。。。

    回复删除
  3. 这是新的么?


    好妈

    回复删除
  4. 我这都第二次来了。

    第一次来看了这一大篇写得这么深刻,倒吸一口冷气,以为是你自己写的,没敢回贴;第二次来认真读了,发现是转贴的,才送了一口气,留个爪印。

    回复删除